发布日期:2024-12-27 07:59 点击次数:120
会上发布《中央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(2024)》《中央企业海外环境、社会及治理(ESG)蓝皮书(2024)》《中央企业上市公司环境、社会及治理(ESG)蓝皮书(2024)》《国资国企社会责任蓝皮书(2024)》。其中,江淮汽车案例入选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优秀案例,同时上榜“国有企业社会责任·先锋100指数”,展现了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工作亮点及成效。
1947年,黄冈市总路嘴镇,张桂良魂不守舍地瘫坐在昏暗的禁闭室里,面前的一碗饭从热放到凉,他没动一筷子。
过了一会,门从外面被推开,借着窗外透过的光,张桂良满怀希冀地抬头一看,一位士兵又给他端来了一碗饭,张桂良埋头不语。
碗里的饭还在冒着热气,张桂良的心却凉到了极点,他知道自己没机会了:这是他的断头饭。
吃过最后一顿饭,张桂良一动不动的蹲在地上等着上路。
看到昔日的战友拿着绳子走过来,他直愣愣的站起来转过身子,把手背后,绳子捆上身。
在全村老百姓的注视下,张桂良被押着准备行刑,这时,老百姓们突然张口求情:“首长,不要杀他,他是好人。”底下的不少士兵也抹起了眼泪。
看到这种情况,邓小平政委却丝毫没有留情,还是坚定地说:“执行命令。”
展开剩余92%这个张桂良究竟干了什么事情非要被枪毙不可?
挺进大别山
1946年,解放战争爆发,蒋介石派出大军对解放区实行了全面进攻,至1947年,我军始终处于被动防守中。
为尽快扭转战局,掌握主动,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决定出击中原、进军大别山。
而由于国民党正集中火力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,华东野战军一时间是自顾不暇,进军大别山的这项任务就交给了刘伯承、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。
1947年7月28日,当时的刘邓大军刚在鲁西南战役取得了胜利,马上就给毛主席发去一封电报汇报情况,并称部队已经持续作战近一个月,需要先休整半个月再南下。
得知鲁南战役大获全胜,毛主席很是高兴,可对于刘邓要休整大军的消息,毛主席却沉思不语,过来一会才开口:“刘邓的这份电报我来回。”
过了一会,刘伯承和邓小平拿到了毛主席的急电:陕北情况甚为困难,如不能在两个月内以自己有效行动调动胡宗南军一部,陕北不能支持。
见事态之危急,刘邓当即给毛主席回电称,半个月后行动,排除一切困难,尽快挺进大别山。
实际上没有到10天,他们就率领大部队出发了。
前面等待他们的是陇海路、黄泛区、沙河、涡河、汝河、淮河等重重险阻,而此时正值雨季,这更给他们行军途中加上了很多不确定因素。
终于在走了20多里后,刘邓领着大部队趟着水,脚一深一浅踩着淤泥来到了格外荒凉,毫无人烟的黄泛区,准备渡河。
这种情况下,人都不好走路,刘伯承和邓小平便下令抛掉一些装备,炸掉大炮,以便更快速的前行。
当时很多战士都不理解这个做法,一位小士兵站在大炮上吼道:“这炮不能炸,谁要炸炮,我就和他拼了。”
拿着炸药包的战士也不敢上前,邓小平看见后就把他们连长叫了过来,连长也不想炸,眼眶泛红说道:“这大炮可是我们用三条人命换来的。”
可邓小平告诉他:“一切影响我们前进的包袱都要甩掉,我们空手走到大别山都是胜利。”这就是邓小平的大局观。
炸药包一放,轰隆隆几声响,队里好不容易得来的重装备都被摧毁了,刘邓大军重新踏上前进的道路。
而这边蒋介石发现刘邓大军就要来到淮河的支流汝河,立刻下令增派五十八师速去汝河堵住刘邓大军,不能让他们过河进到大别山地区。
狭路相逢勇者胜,炮火声很快响起,国民党在后面紧追不舍,刘邓大军被敌军从各方夹击,他们也只能前进不能后退,形势十分险恶。
紧急烧毁所有机要文件,部署好具体的作战方法后,经过彻夜的浴血奋战,他们成功在敌人中心强行撕开一个通道。
踏上士兵临时撑起来的浮桥渡过汝河,他们终于来到了淮河边上,而过了淮河就到大别山了。
毛主席接到消息后马上发去了贺电,他也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了。
整顿纪律
1947年8月27日,刘邓大军经过重重困难终于来到了坐落于安徽省、湖北省、河南省三省交界处的大别山。
部队连续行军下来,有很多战士不适应这里的气候,水土不服,但因为后方物资补充不及时,导致很多战士忍饥挨饿,病情加重。
然而更恶劣的情况还在后面,由于国民党的政策,导致人民群众不敢出来救济战士们,他们怕事后被国民党清算。
在缺少物资的情况下,队里不少人都有了情绪。
不巧当天还是个连绵大雨,没有老百姓支援,全军只能着急忙慌地躲在草棚下避雨。
这时候有人跑过来提议道:村里好多老百姓都跑走了,有一些空房子,我们是不是可以先住进去。
邓小平立刻给了两个字:不行。刘伯承紧跟着说道:“老乡不在家,进门就是犯法,我们自己解决问题和困难。”
其他士兵倒是还能忍忍,但部队里的几十号伤员等不了,而且大家还要吃饭,司务长就让一个士兵先去老百姓家里借口锅。
去的时候还专门叮嘱他:注意态度,说话和气点,结果没过一会儿,这个小战士气呼呼地跑了回来。
他不但没借到锅,村里的老百姓还给了他一顿骂:“你们把大别山搞的罗里精光,又回来扒皮啊。”
旁边的邓小平和刘伯承知道老百姓这个态度后,面色沉重但也表示理解:大别山的群众们太苦了,她们有一肚子的苦水,一肚子的怨啊。
邓小平立刻就决定要抓紧时间对部队进行思想教育,再次重申了队里的三条规定:抢掠民财的,枪毙;强奸妇女的,枪打老百姓的,枪毙。
到了第二天,有战士过来报告,昨夜有位老大爷给送了口锅和干柴火。
这个时候老乡的举动无疑是雪中送炭,邓小平和刘伯承便准备去上门感谢一番。
推开大门,顶着个大窟窿的屋子勉强给了老大爷和小孙女一个容身之地,而听着邓小平和刘伯承的感谢,老大爷也不多话,低头编着手里的绳子。
邓小平环顾四周,看着结满了蜘蛛网的角落,出声道:“老人家,我们四进四出大别山,你们辛苦了。”
话音刚落,老大爷的动作顿住,慢腾腾的起身进去了旁边的屋子,颤巍巍地从锅里舀出来两碗黑乎乎的东西递给邓小平几个人。
看着老人生活的困窘,刘伯承看向他孙女,问道:“你爸爸妈妈呢?”小女孩懵懵懂懂地看向老人。
老人吸了吸鼻子说:“都叫他们活埋了。”顿了一会又说道:“你们来一回走一回,每走一回,乡亲们都要遭殃啊。”
大爷擦着泪,哽咽地说道:“乡亲们怕啊,是真的怕。”
国共内战期间,国民党为了威慑老百姓不准帮助共产党,没少对基层人民群众制造白色恐怖,还乡团也是烧杀抢掠,无恶不作。
直到现在,村子里的很多房子上还写着“一家通共满门杀绝”的字样。
因为这个,当地的年轻人也不敢在村里呆下去都跑了,留下的大多都是年过半百的老人。
看着面前凄凄惨惨的老人,邓小平和刘伯承几乎说不出话来,过了好一会才开口:“这都怪我们,是我们不够强大啊。”
言罢,二人也没吃饭,留下几块银元便匆匆告辞了。
枪毙副连长
初到大别山就有了这么一出,邓小平和刘伯承知晓他们想在大别山上立住脚怕是不容易。
当下的首要问题就是要消除老百姓内心的顾虑,加深其对刘邓大军的信任,建立起牢固的群众基础。
正是在这样的考虑下,刘邓二人更加重视起部队的军纪军风,多次强调三大纪律和八项注意。
不能拿群众一分一毫,这样下来老百姓才能和党和军队建立起亲密关系,这些穷苦的老百姓才不会对他们产生惧怕心理。
但不想,在如此三令五申下,还有人敢在枪口上顶风作案。
黄冈市总路嘴镇上,张桂良在一家关门的店外徘徊着,四处观察了一会,他突然上前一把拽开了门锁。
大摇大摆的进去后,他拿起店里的花布和粉条就离开了,而看到这件事的老百姓也不敢出声阻拦。
但他抢东西的事情很快就在镇子上传开了,其他老百姓知道后都不敢开门营业,而张桂良也没想过就因为这个事情自己会丧命。
这天,邓小平正好带着警卫来镇子上走走了解一下情况,一看大白天的都没几个人,奇怪地问:“这店怎么都关门了?”赶忙让警卫敲开门打听一番。
警卫从店里面出来后,面色纠结的说道:“我们有人拿了镇上老百姓的东西,没有给钱。”
邓小平一听这话就面露不豫之色,他没想到自己明令禁止的事情还有人敢干,甩手转身回去让人调查这事的来龙去脉。
过来报告的人称:“是警卫团三连的副连长张桂良干的,他也承认自己拿了别人的布和粉条,”
听到这个名字,旁边的干部诧异地说道:“张桂良,这个人很能打仗的,怎么会干这种事。”
刘伯承和邓小平并没有因为他是连长,还上过战场立过功便大事化小,小事化了,他们在思考过后,还是决定按规定执行:枪毙。
当下就把张桂良关到了禁闭室里,准备等到公判大会上宣布他犯的错误。
张桂良在禁闭室里是抓耳挠腮,他没想到自己就是拿了个粉条和布真的要被处死。
但事已至此,是自己犯错在先,他只能认罪了。
只是,他在临死之前还向部队提出了一个要求:等革命胜利后,告诉自己家里人他是在战场上牺牲的。
看来他心里也知道自己做的事不地道,死的不光彩。
刘伯承听后默默的点了点头,不是他狠心不留情面,而是部队的纪律摆在这,他作为司令员,说出去的话那是一口唾沫一个钉。
如果不处置他,以后自己部队里的其他人也干了这样的事怎么办?
最重要的是这次放过张桂良,老百姓会怎么想?他们还敢相信共产党的行事作风吗?他们不能对不起老百姓的信任。
公判大会这天,村子里的老百姓都跑了出来,张桂良被绑着押到了台上,台下的老百姓看共产党真要枪毙他,纷纷出声替张桂良求情。
看到大家这个反应,邓小平和刘伯承低头沉思了一会,并没有顺坡下驴收回成命,坚定的说:“还是要枪毙。”
一声枪响给这件事画上了句号。
在这件事后,老百姓果然对刘邓大军的态度有了转变,他们也开始相信这就是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和一支为人民的军队。此后刘邓大军在大别山逐渐站稳脚跟,为后来反攻国民党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。
结语
无规矩不成方圆,军中更甚。对于将帅,军纪严明才可治军有方。
张桂良他穿上那身蓝灰色的军装,一言一行就不仅仅只代表了他一个人,还有所有的共产党人。
不问自取便是偷,是抢。张桂良擅自去店里拿走别人的粉条和布匹,不但明确违反了军中不得抢掠民财的纪律,更严重影响了共产党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。
而老百姓不是天生就要站在共产党这一边的,失民心者失天下也不是一纸空文,共产党能取得最终的胜利,绝对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。
所以张桂良必须得受到严惩。
而且这件事就像刘伯承经常说的慈不掌兵那样。
纪律是铁,是钢,如果破例饶恕张桂良,其他士兵就也会心存侥幸,而这样也对不起老百姓。
张桂良明知故犯,非要踩着红线走,刘伯承和邓小平虽然痛心,但为了正军纪和以儆效尤,只能狠下心按规矩处置了张桂良。
参考文献
.黄冈日报专业的股票配资,2021-05-31.004.
发布于:天津市